上周连续暴雨,让600岁的紫禁城展示了“千龙出水”的景象。昨日,故宫博物院专门“起底”古排水系统,表示已制定排水提升计划,将用4至5年时间完成全院排水系统清理。同时,故宫正在进行地面的“破新回旧”工程,缝隙式排水沟将水泥、沥青路面恢复成传统的砖石建筑材料路面,提升渗水排水能力。
今年疏通西六宫暗沟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昨日介绍,故宫内保留至今的古代雨水沟的长度超过15公里,其中暗沟长度将近13公里。而紫禁城内的排水沟渠全部通向内金水河,内金水河又与紫禁城城墙外侧52米宽的护城河相连,并同周边的外金水河、中南海等水系相通,这些水系同时兼有排水功能。
“我们的理念是边清理边使用”,单霁翔介绍,目前故宫将排水系统分成几个区域,树脂混凝土排水沟按区域制定集中清理计划,逐区开展,计划在4至5年内完成一次全院排水系统的集中清理。
从今年6月开始,故宫已经着重对御花园区域进行古代排水暗沟的疏通。“这一区域观众流量大、植被茂盛,排水沟经常会淤积树叶、树根、渣土以及观众丢弃的垃圾等杂物。”单霁翔说,这些都要由人工清挖运走,并修理或更换损坏破碎的沟盖板。
目前,御花园西侧的雨水沟有一条主干管道,原有管道已被垃圾充满,这次维修疏通了这条排水管,恢复了御花园西侧雨水沟的排水能力。
他透露,下一步将更换御花园东侧管线,缝隙式排水沟今年还将对西六宫等其他区域的雨水管沟进行专项排查和清理。
地面“回旧”已完成80%
如今的紫禁城,必不可少地要融入现代化元素,使用一些与古代不同的建筑材料。
排水系统也是如此,单霁翔介绍,故宫在保护和保留原有雨水系统的同时,也需要建设完善污水排放系统,实现雨污分流。
据介绍,目前故宫博物院内部排水系统已经形成雨污分离的两套排水系统,污水系统是同市政管网相连的单独管线,排水系统仅用于排除雨水。
“曾经紫禁城宫殿建筑密集,路面多为砖石铺设。”单霁翔说,几十年来,故宫内有大面积的地面铺装改为水泥地面和沥青路面,不利于排水和渗水。
为此,故宫博物院从2015年开始逐步将全院的水泥地面和沥青路面改为砖石材料的传统建筑材料路面,树脂混凝土排水沟不但使景观环境得到改善,更使排水和渗水功能得到提升。
“目前已经完成了80%。”单霁翔预计,所有路面会在明年恢复为砖石路面。
古排水系统还能用吗?
近年来,厄尔尼诺现象频发,使建造于古代的故宫排水设施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古代雨水系统能否满足当前的雨水量排放,成为重点监测和研究的问题。
单霁翔介绍,故宫内的明、暗雨水沟是由石质和砖质两种材质砌筑而成。相对来说,石质雨水沟更加结实耐用,所以一些保存较好的盖板沟和暗沟都是石质。同时,也有大量的砖砌雨水沟,因为古代青砖质地较好,现存很多砖砌雨水暗沟依旧保存较好,可以正常使用。
2015年至2016年,故宫博物院开展了古代雨水系统试点区域调研,范围包括西六宫部分区域(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所在院落),养心殿及乾清门前广场区域(养心殿院落及乾清门、隆宗门前广场整个区域)。初步评估结果显示,调研区域内有各类雨水口共64个,形式分为七大类: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单孔立式无格栅类型,占总数的53%;其次是双孔立式,占25%;带格栅的,占11%。
“调研项目分析了每一处雨水口的过水面积功能和状况。”单霁翔介绍,他们按照目前城市所用格栅式雨水口的设计要求进行折算,结论显示单格面积几乎全都超过了设计规范所建议的最大值。
单霁翔表示,现有故宫内这些区域雨水口结构尺寸,可以满足雨水排放的要求。
如何维护古排水系统?
边使用边维护清理,是故宫对古排水系统的维护理念。
单霁翔举例说,有时河帮会产生鼓胀和移位,导致排水沟出现局部坍塌。这些都要及时制定方案,实施修砌,保证河水顺利通过;有的雨水沟塞满淤泥或杂物,导致排水能力下降,则需要及时清除栏板下、螭首中、排水孔内的堵塞物。由于古代的栏板和螭首都已年代悠久,在清理过程中产生震动可能导致螭首的断裂,因此不能用坚硬的工具进行疏通,只能用竹签一点一点地清理;有的排水沟盖或排水口发生损坏,失去阻挡杂物进入排水系统的功能,则需要及时修砌沟帮、更换破损的沟盖板和雨水口。
杂草也是需要关注的对象。“杂草生长得很快。”单霁翔说,“这些杂草对古建筑、河帮、排水管沟都有破坏作用,集中降雨时会造成排水口堵塞,严重影响排水能力。因此拔草要勤,一旦发现就要及时清除。”
据悉,2014年至2015年,故宫博物院慈宁宫、寿康宫、慈宁花园开放项目维修时,整体式排水沟对三个区域的雨水系统也进行了整体保养修缮。在此次大雨中,这三个区域排水管线均运行正常,未发现堵塞现象。
同样在2014年,故宫还对东六宫区域排水系统进行修缮,对管道维护保养、更换残损构件等,通过修缮能够保证这一区域排水管线的畅通。在此次大雨中,东六宫区域未发现积水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