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
伟畅工程
古代智慧集合的排水沟
来源: | 作者:szwccl | 发布时间: 1952天前 | 5799 次浏览 | 分享到:

2500年的南京城在水边发展,因水兴旺,城市中的水系记录着这个城市的发展痕迹。南京也曾多次遭遇水害,各个时期的排水设施成为衡量当时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暴雨将至,南京城内遗存的不少古代排水设施,体会古人的不凡智慧。

  南京历史上的那些暴雨

  1931年 7月日降水量198.5毫米

  2007年7月8日降水量202毫米

  2009年7月22日降水量223毫米

  2015年6月2日降水量180毫米

  注:南京常年梅雨期平均降雨量是200~220毫米,一年的降雨量为1000~1200毫米。也就是说,历史上这几次暴雨,日降水量相当于一个梅雨季节的降水量。

  南朝建康城

  千年前排水沟,人可在里面步行

  与暴雨持续多年的对抗中,南京这座十朝都会早有考量。在南京长江路六朝博物馆的负一层,就有一处大型排水设施的遗迹。这段排水设施遗址是在今邓府巷东侧发现的,位于六朝建康城内的台城御道的西侧。被发现时顶部已塌毁,两侧及底部保存完整。其构造可分为3段,东段和中段沟壁多用木板、木桩加固护岸,两侧壁大部分由长约40厘米、宽约20厘米的巨大青砖铺成,沟底则用长条形木板呈阶梯状铺垫。

  作为1000多年前的排水沟,其尺寸似乎有点夸张,西段内宽2.4米,残高也有2米,在这里面步行都是绰绰有余的。博物馆一位讲解员介绍,这是当年建康宫城向运渎排水的设施,排水方向是由东向西,应当是利用城内自然水系流向而建。在沟槽底部铺设木板,还有减缓水流速度的作用。对此有人想不通,排水管道当然是以通畅为佳啊,为何反要减速?这是因为万一出现大水灾时,瞬时水流过大过快过猛,就会有冲毁设施的隐患产生。

  这样的考量和其超大规模,充分展示了1000多年前南京古人防患于未然的智慧,和六朝建康城设计的高瞻远瞩。 而后来的南朝各个朝代都享受到了这一排水系统的便利。

  明代老城南

  老门东买烧饼别忘了看看五板桥

  在今天的老门东街区,小郑酥烧饼门前长长的吃货队伍东侧不远处,有一块铭牌——五板桥。这里原是小运河南段的一座桥,用五块石板搭建,无栏杆,故名。后小运河干涸。2010年门东保护性建设中,于地下找到五块石板,遂以之新建一座小桥,并将小桥附近街巷取名五板桥。

  多次寻访老城南的文保人士高松回忆,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当时在门东五板桥老巷子里寻访就发现了超大石条的石板路,而石条下就是水道。“大家都知道南京大小河道很多,而老城南的五板桥地名又是因此得名,所以这样的发现对研究当时的街巷肌理有很重要的作用。”高松说,这样的大石件铺成上路下水结构,是明代建城初期遗存,与当地的兵营集中也有一定相关,属官建道路,“与明城墙"龙吐水"一样神奇。”

  原来,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为京城的安全计,发出建造南京城墙的圣命,从全国多处地方抽调来大量军队和民夫进行施工。为解决这些修城人员的吃、住问题,就在如今的老门东街区一带建了边营、中营、三条营、半边营。

  明故宫排水涵洞

  相传建文帝通过暗沟逃出南京城

  南京城墙2014年开放后,前湖豁口的轻钢天桥成了钟山风景区里的一处靓丽风景线。而在豁口附近就藏着明代皇宫——明故宫的一处排水涵洞。这段排水沟遗存看上去像一处台子,台子正面左右各有一个小门,台子的背面紧紧贴着城墙。据考证,这段排水涵洞很有可能通往不远处的明皇宫,是明代皇宫地下排水系统的一部分。

  历史记载,3000年前,明故宫曾是古秦淮河道的河床,直到1366年,古燕雀湖填平作为建造皇宫的基地,明故宫地下的水系也就此戛然而止。但南京明代皇宫有非常完备的地下水循环和排水系统。还有传说称,靖难之役中,建文帝朱允炆就是通过明故宫宫殿之中的地下水系暗沟,逃到外面御河,再逃出南京城的。

  不过现在在明故宫公园已经看不到排水系统的痕迹。有专家分析,明故宫公园是解放初期搞土建,而明代的排水系统距离地面非常近,在进行地面平整的时候很可能被推掉了。

  清代南京城墙

  毛竹做排水管,墙体预留排水缝隙

  南京城墙的排水系统远超今人的想象,不仅有城垣自身防、排水,还有对城区的防、排水系统。在秦淮河出、入口处分别建有东水关和西水关,水关设有闸门和铁栅门,以防潜水入城。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副书记曹方卿介绍说,清末重建城墙时,充分考虑排水问题,设置了毛竹做的排水管,同时在墙体上预留了排水缝隙。

  另外,墙体上还设置了两个排水槽,这样一来,不管雨多大,落在城墙内部山体上和城墙顶部的雨水都能及时排出。

  民国颐和路公馆

  建设之初规划了排水系统

  半个多世纪前,南京颐和路公馆曾经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住在这里的人,多为上层人士,文化名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你没有听说过颐和路公馆或周边地区淹水吧!颐和路一带的规划运用了西方先进的规划体系。国民政府公布的《首都计划》中,科学整体地规划了排水系统、线路下埋等。污水处理系统还设置了雨水和污水不同的管道。这样一来,无论是自然降水还是生活污水都得到了有效排放。”曾经参与颐和公馆文化策划的南京著名历史学者薛冰告诉记者。

  思考

  今不如古缘于“面子工程”?

  纵观近二十年来,南京梅雨季节的有关报道,城市内涝常常发生,那么为何现代的排水规划、高科技施工,败在各方面远不如现代的古代排水系统手下?

  薛冰说,政府如果做“百年规划”,统一规划好、一次性投入建好城市的排水系统,其代价要远比一次次开挖道路,不断建设排水设施的代价小得多。

  越来越光鲜的城市建筑、越来越宽敞的城市新区等“面子工程”不断开建的背后,人们看不见城市“里子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监管等。每年,南京大雨考验下,关于城市排水系统的讨论从未停息。希望政府部门能筑堤千里,防患未然。 

深圳伟畅工程主营:整体式排水沟、缝隙式排水沟、树脂混凝土排水沟